一心为民书忠诚 ——追记上虞区长塘镇桃园村原党支部书记冯百忠
上虞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100年来涌现出许许多多胸怀理想、坚定信仰、百折不挠的优秀共产党员。6月30日,区委书记徐军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上向大家讲述上虞共产党员的优秀事迹时,专门讲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长塘桃园村的第一任书记冯百忠同志。7月1日,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发出《关于开展向冯百忠同志学习的通知》,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以冯百忠同志为榜样,学习他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争先意识,胸怀大局、敢为人先的表率意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为民意识,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创新强区、品质名城”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天,本报刊登作家顾志坤和记者郑志勋采写的长篇通讯《一心为民书忠诚——追记上虞区长塘镇桃园村原党支部书记冯百忠》,追寻这位好书记尘封多年的奋斗故事。
冯百忠留存至今的唯一一张照片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上虞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故事。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和理想,依然照耀着我们今天前行的道路。
采访冯百忠的事迹,是在桃园村的村民你一句,我一言的集体回忆中完成的。只要说起冯百忠,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几乎都能说出一长串他的事迹。更想不到的是,我们竟在长塘镇党委书记赵春峰的办公室,听到了33年前冯百忠老书记在录音机中留下的原声,他在录音中所流露的对党的忠诚,对桃园村未来建设的牵挂以及叮嘱家人在自己去世后坚决要求火葬的交代,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冯百忠曾经奋斗过的桃园村,如今已成为全国绿色小康村
冯百忠自1954年起担任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到1970年去乡里工作,漫长的16年中,他带领全村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以不断进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兴水利、办学校、扩耕地、广积肥……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初心和使命。
岁月可以改变山川河流,但不会抹去人们对奋斗者的记忆,冯百忠就是这样一位奋斗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
冯百忠所在的桃园村是长塘有名的穷村。因为土地少,又受干旱的影响,亩产高的时候才百余斤,低的时候只有几十斤。全村四五百户人家,粮食基本上都不够吃,只好用番薯、芋头等替代,但这些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只好上山挖蕨根、野菜等充饥。
1954年,冯百忠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当即召开了全体村干部参加的支委扩大会。村委没房子,他把干部们叫到了家里,从邻居那里借了几条凳子。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已经3年多了,可桃园村村民“饿肚皮”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怎么办?是向党伸手,坐等救济,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改变面貌。有个支委说:“冯书记,我们都听你的,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冯百忠说:“好,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表个态,一句话:大家要吃饱饭,要过好日子,只有一个字:干!”大家齐声说:“好!”会议结束,已是深夜,冯百忠歉意地对大家说:“我知道大家肚子都饿了,可我连冷番薯也拿不出,我相信会好起来,到明年,我一定给大家烧夜点心。”干部们一听,都开心地笑起来。
次日天未亮,有个早起赶集的村民看到黑漆漆的田间有个人在走动,走近一看,是冯百忠,便问:“冯书记,这么早,你在田里干啥?”冯百忠说:“稻田又旱了,心急睡不着,我来转一转。”村民叹了口气说:“再不灌水,今年早稻又完了。”冯百忠却斩钉截铁地说:“不会完。”
两天后,桃园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分级抽水行动开始了。原来桃园村的田地大多是坡地,只要天一旱,这些坡地上面的田地就开始缺水。冯百忠带领大家要解决的,就是把水从河里抽到上面的田地去,但当时没有抽水机,只有靠人工,人工怎么搞?冯百忠带着党员和村干部一遍一遍踏勘、测量,最后采取分7级从三界埠头提水的办法,即:第一级,用牛车将水抽上来,第二级以后,用人车水的办法将水一级一级盘上去。为防止车上来的水漏光,冯百忠要求车水的人一班一班换,24小时不间断。他自己则全程参与,每天睡觉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一天凌晨,因多日连续车水带来的极度劳累,加上已两天没睡觉,冯百忠到天快亮时实在太困了,竟一头从水车上栽了下来,其他车水的人此时也都昏昏欲睡,没有发觉,天亮时才发现旁边的冯百忠不见了,大家赶快跳下水车寻找,发现冯书记竟在地上呼呼睡着了。
这次人工抽水给桃园村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当年全村水稻的平均亩产就超过了200斤。分粮食的时候,村民们高兴地说:“还是百忠书记说得对,要过好日子,只有自己干。”
但冯百忠的心里还是觉得不满意,水稻亩产200斤虽然已经不低了,可桃园村村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如能彻底解决水的问题,亩产还会更高。于是,他把目标锁定了村里的万团岙,他决定要在这里建一个水库。于是,村支部扩大会议又在他家里召开了。筑水库的想法一提出,大家就热议开了,有个干部说:“冯书记,你说造水库好是好,可钱从哪里来?”冯百忠笑笑说:“没有钱,要说有的话,你的力气,我的力气,还有全村群众的力气就是钱。”“你是说不用搅拌机,不用钢筋水泥,全部用就近的泥石筑坝?”“对,我们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全部用我们的肩胛挑、抬、扛,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够三年,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结束。”冯百忠这么一说,大家也就明白了,纷纷表态说:“冯书记,你就决定吧,什么时候开工?”“晚稻收起后就动工。”
1957年冬一个飘着漫天飞雪的早晨,在万团水库工地上,腰里扎着一块“搭肩布”、卷着裤脚赤着脚的冯百忠挑起水库开工后的第一担冻土,将它倒在了库坝的坝基上。此后5年间,桃园村的村民在冯百忠的带领下,不论寒暑,甚至连大年三十的晚上,都奋战在万团水库的工地上。
据该村87岁的老党员孙居铨回忆,当年在挑万团水库时最辛苦的人就是冯百忠,每天他总是第一个到工地,又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地。作为总指挥,冯百忠给自己规定每天要挑100担左右120斤以上的土,在完成任务后,他还要到工地的各个角落巡查工程的质量,要安排明天的工作,还要就发现的问题连夜召开干部会等等,等到一天的工作结束,往往已是下半夜,于是他就赶紧回家“眯”一会,最多两小时,天未亮,又第一个来到工地上。他因为工作忙,以至无暇顾及小儿子冯旗的红眼病,待他有一天想起要带儿子去看一下医生时,已经晚了,从此冯旗的眼睛落下了一只1900度、1只2000度的后遗症,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便。
万团水库的建成,基本解决了全村农田的灌溉用水难题,使村里的双季稻轮作成为现实,粮食产量也达到了六七百斤,从而大大缓解了全村村民口粮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一直以来困扰桃园村的水的难题解决了,有人以为冯书记这次该歇息一下了,谁知冯百忠还是不满意,这天晚上他又把支委和村干部召到了家里,对大家说:“我总觉得我们村粮食亩产的潜力还没有完全挖出来,问题在哪里?在于肥力薄,只要肥料足,亩产一定能上去。”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问:“冯书记,你说怎么办?”冯百忠说:“到外面去积肥。”
数天后,冯百忠就撑着一只大船,带了孙居铨等几个村民到东关、绍兴等地去积肥,所谓的肥就是城里人垃圾堆里的烂泥、菜叶、死动物、灶灰等,只要能腐烂的、可肥田的东西他都要,当时船上积肥的工具少,冯百忠就经常用手去捧、去挖。有一次到一户人家捅灶灰,为了把烟囱中的灶灰捅下来,他竟钻进了灶肚里,没料正好有一团灶灰掉下来,落在他的头上,出来时,除了两只眼睛的眼白能看到,整个人几乎变成了黑人。在冯百忠的带领下,桃园村的村民也都行动起来,大家走出村庄,或撑船,或挑箩,或背筐,到四邻八乡去积肥。肥料施在田里,收获时便见分晓,亩产又增加了几十斤。有村民开玩笑说:“人家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冯书记上任后,则干了三件事,车水,积肥,筑水库。把粮食亩产从百把斤,一下子提高到五百斤以上,桃园村有冯书记领着我们干,我们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冯百忠生前留下的录音带。
我是共产党员,
就要带好这个头
桃园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一点,水和肥料的问题缓解了,可土地面积是硬碰硬的数字,是没法增加的。但冯百忠觉得有办法,他要从遍布在村田间地头的坟头上挖潜力。
桃园村人有个习俗,就是亲人去世后,都安葬在村四周的田地中,年代一久,旧坟新坟,不断增加,到冯百忠任书记时,村里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一个个坟包,这些坟包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还影响了观瞻和耕种收割的速度。冯百忠有了迁坟的想法后,先去村里的各块田地间转了几圈,然后又在一张香烟纸上画成了标记,在摸清情况后,他又把支委和村干部召集到家里开支部扩大会,谁知,当他把迁坟的议题一抛出,大家竟突然间沉默起来了,冯百忠知道遇到难题了,毕竟,迁坟不是像车水挑泥和积肥那么简单,老话说,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现在要大家把去世亲人的坟头迁掉,谈何容易?冯百忠是个急性子,见大家光坐着抽烟喝茶不吭声,便说:“大家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同意迁坟也好,不同意迁坟也好,都可以说。”一个支委说:“事情当然是个好事情,桃园村现在都被坟头包围了,除了占用土地,我的几个小孩子,晚上都不敢出门。”有个村干部接上说:“听说绍兴有个村,耕田用上了拖拉机,一天能耕几十亩,像我们村的稻田里,坟头像田螺一样多,拖拉机怎么开?”大家你一句我一言,冯百忠一听心中有底了,便说:“迁坟是件大事情,难度的确不小,但死人的事要管,活人的事更要管,桃园村要发展,老老小小要吃饭,没有土地怎么行?”有个支委表态说:“迁坟的事我同意,我担心的是村民工作有点难做。”冯百忠说:“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和干部带头,我在这里先表个态,桃园村第一个迁祖坟的,就从我家开始。”
次日一早,埋在桃园村一块田里的冯百忠家的3穴祖坟开始迁移,迁坟前,冯百忠自己先在祖坟上开了土,然后,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当天就将祖坟迁到了村里的集中安葬点。冯百忠一带头,村里的党员和干部便紧紧跟上,之后,全村的群众也都行动起来,短短几个月时间,整个桃园村就迁坟上千穴,腾出土地百余亩,原本散乱地埋在田地上的坟包,现在变成了一块块平整的土地。连一开始对迁坟持反对态度的村民也不得不说:“冯书记这个头带得好,现在的桃园村不仅土地多了,看上去也舒服多了。”
要说冯百忠书记带头的事,桃园村的每个村民都可以说上一长串:村集体土地少,冯百忠就把村里分给自己家的几亩山林献出来给村里。村民兵连没房子,冯百忠又把自己家的3间泥坯房让出来,给民兵连使用,他和5个孩子到妻子工作的村幼儿园“打游击”。1962年特大暴雨,冯百忠家的3间土瓦房都快漏倒了,但冯百忠来不及加固家里的房子,就与两位乡干部一起跑到万团水库,发现水库的水位上涨非常快,有一个地方已经漏水了,危急关头,冯百忠脱下蓑衣,带头跳入水中,用身体抵住蓑衣和泥土,同时,叫一位乡干部去村子里叫人,最后,经过大家一昼夜的奋力堵截,终于解除了险情。
还有一件冯百忠带头的事,是桃园村村民举双手欢迎的。桃园村虽地处山村,但村里有个习惯,就是遇到儿女成家时,要下聘礼和置办体面的嫁妆,有时家庭之间还要进行攀比,这就给村民们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冯百忠当然也看到这一点,于是,他决定要带一个头,破一破这个顽固的习俗。正好,他的二女儿桂珍要结婚了,他便把女儿找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她一说,俗话说知父莫若女,桂珍说:“爹,你这样做定有你的道理,我们都听你的。”冯百忠说:“也不是不给你嫁妆,但我给你的嫁妆是农具,爹希望你一辈子不要忘记农村,一辈子不要忘记农民。”不久后,桂珍出嫁了,冯百忠早早给她备好了一件蓑衣、一把铁耙、一顶箬帽、一把铁锨等“四件套”。出嫁那天,他亲自把这些“农具嫁妆”交给了女儿。
没多久,冯百忠的小女儿桂仙也要出嫁了,冯百忠给她准备的“嫁妆”也是农具“四件套”。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3个女儿出嫁,他都不办酒席,不请乡、村干部吃喝。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在当时的长塘乡,堪称一条家喻户晓的“头条新闻”。许多人纷纷赞扬冯百忠的这个头带得好,表示也要向他学习。冯百忠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给群众做样子,这样群众才会信服你,拥护你。”
作为嫁妆的蓑衣。
不要光低头种田,
更要抬头看“天”
冯百忠文化不高,确切地说,他并没有上过学。后来当了村支书,他才磕磕碰碰认了几个字。按他自己的话来说,西瓜大的字还装不满一箩筐。这不到“一箩筐”的字,自然是不够冯百忠用的,他二女儿桂珍提及,村里每次开会前,她父亲总会有一段写字的“难产期”,因为很多字他不会写,只好用符号来代替,有时吭哧吭哧写了大半夜,一张笔记本的纸还未写满,却白字超过一大半。
没有文化的人走不远。吃足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便促使了冯百忠要办学校的念头。可办学校得有校舍,桃园村当时连村委的房子也没有,哪里有空余的房子呢?冯百忠说:“我们自己造。”就这样,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东拼西凑,因陋就简,3间能遮风挡雨的泥墙茅草屋终于建成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取名“桃园小学”,并从附近的乡里聘请了老师。开学那一天,桃园村就像过节一样的热闹,冯百忠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他说:“桃园村要发展,一定要培养好下一代。今后我们的国家是: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百姓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到那时候,你没有文化怎么行,所以说,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得远,不能光低着头种田,还要抬起头看‘天’,这个‘天’,就是要叫我们看得高,望得远。”桃园村的村民相信冯百忠书记说的话,于是便把适龄的学童都送到了学校,第一期就招收了三十名。冯百忠的大女儿冯桂香当时已11岁,因当地附近没有学校,她和同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们此时还是个文盲,桃园小学办起后,她终于有机会接受教育了。从桃园小学创办以来,桃园村有数百名适龄儿童在学校接受了1-4年级的教育,这为桃园村今后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桃园村的党支部书记,创办桃园小学,只是冯百忠提出的“看得高,望得远”设想的一部分,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追求“看得高,望得远”的践行者。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只要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冯百忠都会争取前往。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吸收先进的经验。有一年他被评上省劳动模范后,去杭州领奖。会议间隙,他一人走出宿舍,走着走着,竟走到了钱塘江大桥上,看到大桥造得如此雄伟坚固,他被吸引了,正在低头察看时,忽然发现有一位解放军战士站在他的身后,原来他的举动引起了这位正在执勤的解放军战士的警觉,于是就把他带到值勤室,经询问并向有关部门核实,才解除了误会。每到逢年过节,就有不少村民的外村亲戚来桃园村做客,冯百忠就会利用这个机会,去拜访他们,与他们拉家常,在攀谈中汲取外面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桃园村青年孙居泽参军后曾立过三等功,退伍后留在一家兵工厂工作,每次回家时冯百忠就会与他彻夜长谈。孙居泽说:“冯书记这人特别好学,我每次回来,总要我谈谈外面的新鲜事,有时还会从袋里摸出那个红封面的笔记本,记记画画,他常对我说,‘我文化低,只能加紧学习,否则就跟不上形势’。”孙居泽说的是对的,冯百忠所在的桃园村虽地处偏僻,又贫穷落后,但冯百忠上任后,却不断干出一件又一件的大事、新鲜事,如梯级抽水、建水库、造学校、迁坟头……使桃园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大家好,才是真正好
冯百忠是桃园村的党支部书记,可背后,有人却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呆百忠”,为什么“呆”:比如他看到村集体收入单薄,就把自己家的那块自留山全捐给了村里,卖掉的竹木山货给村集体用。桃园村村委没房子,每次开会,冯百忠就把与会人员叫到家里,除了供应茶水,有时会开得晚了,还要准备饭菜。村民兵连成立后没有活动场地,他干脆把自己家的3间泥坯屋让出来,他和5个孩子到在村幼儿园当保姆的妻子处“打游击”,直至3年后才“物归原主”。他的几个亲戚看到冯百忠的生活实在太苦了,有时会烧些时鲜蔬菜送给他吃,他就会把这些菜送到工地上,分给大家吃,他自己就喝剩下的汤。
冯百忠的小儿子冯旗也列举了父亲几件“呆”事情:村里有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战士,退伍后要成家了,但因为家里穷,连床也没有,冯百忠知道后,本想把自己睡的那张床给他,但自己睡的是一张旧床,于是,他就说动一位村民把从地主家里分到的那张大床献出来,他再把自己的那张旧床换给他,冯百忠和儿子从此就搭门板睡。
由于冯百忠经常把家里的米送给村里的贫困户,因此,冯旗和哥哥姐姐只能吃番薯、萝卜和菜叶。有一次,他和哥哥姐姐们饿得实在不行了,就到自己家捐给村里的自留山上拔了几根“乌梢笋”,没料被父亲发现了,立即要他们把这几根“乌梢笋”送回山林队,并要他们向护林员道歉,还烈日下罚跪。
在孩子们的印象中,自从父亲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县乡有什么分配物资到村里,他统统都批给村里的人,家里从未享受过。不仅没享受,有时还要拿出去。有一次,两个村民为一点山柴发生了矛盾,冯百忠听说后,立即赶过去做调解,说:“你们也不要争了,我家里有。”说完,就把家里要烧饭的山柴全背到了村民家。二女儿桂珍说,父亲当支部书记的后期,乡镇企业开始出现了,当时县里乡里也有到村里招工的,父亲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介绍到企业去,我们也向父亲提过这件事,可父亲说:“村里比我们家穷的还不少,他们好起来,才是真正好。只要我在村里当支部书记,你们就别想沾我的光。”
我们老百姓,
也要算国家的账
1989年的某一天,在桃园村的一条路边,一个老人佝偻着身子正坐在一个小树墩上,老人一边移动着树墩,一边拔着路边的杂草,他就是冯百忠。当时已经72岁的百忠老人,已经从长塘乡工业副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尽管严重的白内障已使他看不清1米以外的人脸,但他还是想为集体干点事。于是他摸到了村路上,路上杂草茂盛,不仅影响行人走路,还容易藏匿蛇虫,他的孙女冯美琴就曾被草丛中的毒蛇咬伤过,亏得救治及时,才没落下后遗症。
就这样,冯百忠一边拔着草,一边拿着树墩挪动着,他把拔的草收起来,关照几个儿女,一半送到乡里的养鱼场喂鱼,一半送到村里做肥料。但拔了几天,冯百忠再也拔不动了,这一天,冯百忠趁自己还能走动,把多年来上级颁发给他的奖状和劳模证书等都从墙上揭了下来,然后悄悄地藏起来。几天后,儿女们发现家里的奖状和证书不见了,便去问父亲,冯百忠说:“你们也不用找了,奖状和证书我都收起来了。这是组织上给我的荣誉,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拿这些东西去向组织提要求。”直至冯百忠去世后,家人也未曾找到这些荣誉证书。
冯百忠因劳累过度于1989年11月在桃园村家中去世,享年72岁。在去世之前,他叫来了有录音机的外甥女婿冯兴潮,在他的帮助下,在录音机上立下了一段自己的遗嘱,他在遗嘱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前“姐姐、妹妹饿死”的苦难童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对5位子女和孙辈提出了要求,教育他们要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遵纪守法。
最后,他提出在自己去世后,要将他火葬,不要用棺材,也不要用土葬。他说人死后如果都用木棺材,那要用掉多少木材毁掉多少山林啊。而如果都用土葬的话,那又要浪费多少土地砖块啊。“中国现在十亿多人了,土地经不起浪费了,我们小老百姓,也要算算国家的大账。”子女们按照父亲的遗嘱,就在他去世后的次日,在乡政府开具了介绍信,送他去刚刚新建的绍兴殡仪馆,为他实现了这个最后的遗愿。他是绍兴市第一个自愿遗体火化的人,该村一位叫鲁元松的村民被冯百忠的举动所感动,专门写了一副挽联缅怀他:“忠心耿耿跟党走,百年火葬开先河。”
冯百忠走了,他的那个时代结束了,但是一代又一代的新桃园人,正接过冯百忠老书记留下的接力棒,在桃园村这方富饶美丽的土地上,书写着更加绚烂多彩的新篇章。